
为了挖掘这些艺术瑰宝,弘扬中国精神,传播中国价值,凝聚中国力量,讲好中国故事,这位从黄土地上脱颖而出的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会员、庆阳市《周祖祭奠》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代表人边琳同志,曾在文艺战线上讴心沥血,辛勤耕耘,尽职主责之余,查阅资料,访贤下士,深夜伏案,操笔疾书大量戏剧文艺作品,推动和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。传习、教练、组织文工队员以歌舞演故事,以人物演故事的高台教化育人,以传承传统秦腔、陇剧、眉胡戏剧为平台,以传播精神文明、净化人类灵魂为己任和担当。
他出生于1954年8月,大专文化程度的中共党员边琳同志,曾担任庆城县文工团团长,文化馆馆长,县文旅局主任科员等职务。

1984年,庆阳县为顺应时代改革发展的步伐,满足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戏剧的爱好和需求,对原有的传统戏剧文工团进行改组和大换血。在全县中小学生中选拔一批有一定潜质的热爱文艺事业的青少年,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。为强化戏校的教学和戏曲基本功的训练任务,抽调边琳同志任教导主任,兼教语文和音乐两门课。为保证教学质量,边琳同志多方奔走呼吁,千方百计挖掘笼络充实师资力量,想法设法争取资金解决师生后勤供给保障。

边琳同志是一位心灵深广的人,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他广泛涉猎,博览群书,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。为增加自己的学识和阅历,他于1986年后半年,在甘肃联合大学戏剧专修科开始为期两年的进修学习;1988年前季毕业后调到庆阳县文化局办公室工作。由于各方面的工作协调能力强,1993年底,受命于经济转型沉沦困惑之时,接任庆阳县文工团团长。

随着市场和形势的变化,他动员演职人员学习舞蹈、快板、表演唱和小品,亲自动手创作新剧目,解决老戏老演的问题。

曾连续六年担任县上团拜会节目表演,以阵容整齐、演员年轻、演出认真、剧目新颖、管理严格引人瞩目,受到观众和嘉宾的好评。
笔者和边琳同志谈到这段经历时他说,带好一个文工团:“经济是基础,人才是重点,领导是关键,管理是艺术,发展是要务。”在他担任文工团团长期间言传身教,奋发实干,使一个频临倒闭的剧团不断发展壮大,演出质量不断提高,编排创作的剧目多达40余本,创作的现代戏《高山情》获全省调演三等奖,全市创作一等奖;现代戏《风情雨露》获全市调演二等奖。
由于工作表现突出,2003年调任庆城县文化馆馆长。为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文化馆搞的有声有色,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上,积极配合县上举办的各种文艺文化活动的同时,创作了大量的反映行业特色农村题材的小戏小品和快板。举办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。亲自策划和编导了许多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和民俗文化演出活动,赢得了许多赞誉和表彰。

自2002年起,他先后多次获得全市“一节一会”策划创意先进个人,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。
2013年由三秦出版社发行的边琳个人专著《艺林荟萃》,收录了他多年创作并获奖的作品。同年担任庆城县《三民集成》主编、副主编和主创。该套丛书共三册,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,获得庆阳市“五个一”工程奖。2014年撰写的论文《徒手秧歌》,记叙文《庆城徒手秧歌赴沈阳参加全国秧歌大赛的前后》被庆城县政协主编的《庆城文化寻根》一书收录刊登。2017年担任庆城县金凤凰演艺公司出版的《艺苑凤舞》一书的副主编和总撰稿人。创编的大型历史舞蹈剧《农耕初基》由庆阳农耕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局组织排练,在省市县演出,引起极大的轰动效应,“知过去而看今生,知坚辛而立远志。”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从2002年至2013年,庆城县连续在周祖陵景区举办大型周祖祭奠活动,被甘肃省确定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边琳同志先后担任主创和乐舞告祭部分的总策划和总编导,被庆阳市非遗办公室确定为《周祖祭奠》非遗保护传承代表人。他立足于文艺战线,执笔耕耘,举时代文明旗帜,躬身践行,铸造时代风尚,民族魂魄,立足于当下,放眼未来。
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庆阳文史地理组供稿 张永正 何得鉎/文 周著铭 樊栋/图